企业邮箱 OA 养生论坛 党群建设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6613号

  浙ICP备13018471号-1   Copyright © 2016 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
品牌
品牌建设 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

品牌运作的实践与思考——胡庆余堂企业文化之解读

公元1874年,杭州城发生了一件特大新闻,杭州阜康钱庄的老板胡雪岩,在大井巷开出了一家胡庆余堂国药号。

当年,驰名大江南北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富可敌国,产业遍及钱庄、典当、军火、船业、蚕丝、茶叶等,开一家中药铺仅仅是他的副业,是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一个良好愿望。然而,世事难料,胡雪岩因经营丝业、以一己之力与外国势力抗衡,导致他一夜破产,诸多产业纷纷倒闭,却唯独“做善事”的胡庆余堂尚名存后世。胡雪岩亲手经营胡庆余堂不过十年,而几易其主的胡庆余堂却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金字招牌依然不褪色,其个中缘由值得解读。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胡庆余堂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坐落于杭州历史古街的河坊街。杭州是南宋的京都,我国最早的国家制药管理机构—“惠民药局”建立于杭州,并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制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杭州成了“古代中医药典”的发祥地。胡庆余堂开张那天,胡雪岩在营业大厅的门楣上,挂上了一块特殊的匾额“药局”,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胡雪岩凭借着“二品顶戴”的特殊地位,经过清政府默许,才在私人店铺上仿效官方制药机构挂“药局”匾额,从中不难看出,胡雪岩除了旨在传承南宋官方制药的全部精义外,也毫不掩饰“一统中药天下”之雄心。北京同仁堂开创于清康熙八年,由于地域因素,同仁堂以供奉朝廷皇室为业,而胡庆余堂则以服务于江南一带民生疾苦为主,“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清朝晚年,胡庆余堂就赢得了“江南药王”的美名。

“古建筑”胡庆余堂品牌的标志

  企业的建筑是企业生存的一个载体,胡庆余堂前店后场规模不大,但在工商建筑的形制上却留下一个“招牌”式的印记,胡雪岩化巨资在历史古街河坊街上,建立起一座宫殿式的古建筑,在建筑的外围再建一堵高达12米、长达60米的封火墙,邀请书法家在这片粉色的墙面上,用黑漆书写了“胡庆余堂国药号”,每个字高5米、宽4米、足有20平方米见方,令人叹为观止,这七个招牌字成为当年全国最大的商业店招。

从高墙向东转南便进入大井巷,这就是胡庆余堂的正门。药店正门不设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而是开在东边的小巷上。大门是青石库门,门额上长条的青石贴面,看上去像一顶官帽,青砖角叠的门楼,门楣上嵌有“庆余堂”匾额,楷字鎏金。胡庆余堂正门虽开在边上,显得很低调,然而却在门面上暗示顾客,这是一家有官府背景的金字招牌店。这种用建筑语言来体现“亦儒亦商”的做派,确实别开生面,令人肃而起敬。

“戒欺”胡庆余堂品牌的内涵

  建筑的宏伟只不过是企业的外在形式,支撑企业品牌的不二法则就是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漫步胡庆余堂古建筑内,一股股浓郁的中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各种匾额让人目不暇接,在诸多的匾牌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戒欺”匾。胡庆余堂许多匾额都是朝外挂的,惟独该匾是挂在营业厅背后,面对经理及帐房,是挂给企业员工看的。这块匾为胡雪岩亲笔写就:“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1995年,当时的朱镕基总理视察胡庆余堂时曾说过,应该把这块匾,送到国家技术监督局去作教材。足以见证,这块“戒欺”匾,对后人的震撼力。

  “采办务真”,这“真”,指的是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除了“真”,还力求“道地”。创建之初,胡雪岩派人去产地收购各种道地药材。如去山东采购驴皮;去淮河流域采购淮山药、生地、黄芪;去川贵采购当归、党参;去江西采购贝母、银耳;去汉阳采购龟板;去关外采购人参、鹿茸等等。从源头上就着手抓好药品的质量。

  “修制务精”,这个“修”是中药制作的行业术语。“精”就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求精细。在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流传着许多精心制药的故事。

  “局方紫雪丹”  据古方记载,是一味镇惊通窍的急救药,胡雪岩着手研制,投入不少名贵药材,却疗效不佳。他毅然决定重制,召集了许多名医,却面面相觑,无一对策。有一位老药工,欲言又止,胡雪岩见状虚心讨教,老药工怵怵而言,他祖父相传,做紫雪丹须用金铲银锅。胡雪岩当场拍板,遂召金银巧匠耗黄金三两,白银四斤,打成金铲银锅。现金铲银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誉为中华药业第一国宝。

  “辟瘟丹”  是胡庆余堂的招牌药,由74味药材组成,味味都要选用道地上等原料,其中有一味叫石龙子的药,俗称“四脚蛇”,那是一种随处可觅的爬行小动物,以杭州灵隐、天竺一带的“铜石龙子”为最佳。其外形为金背白肚,背上纵横一条黄线。为了采集“铜石龙子”,每年入夏,胡庆余堂的药工,偕师带徒,一起赴灵隐、天竺捕捉。久而久之,连灵隐寺的僧人也熟知这一惯例,只要听说胡庆余堂来抓石龙子了,总会提供方便,沏茶引路,采药济世。

  胡庆余堂制作“辟瘟丹”时,守着一个“斋戒沐浴”的仪式和规矩。在开工前二个月,胡雪岩规定做“辟瘟丹”的药工均得离开家室睡在店堂里,要请僧人道家来店堂拜祭诵经,每天要坚持三餐吃素,一次洗澡。所谓的“斋戒沐浴”,说来似有迷信色彩,其实是为了制药卫生。“斋戒”就像是庙里的和尚一样清心寡欲,二个月内不能吃荤菜,由店方提供素食,目的是使职工不患肠胃疾病;而“焚香念经”是为了烘托一种神秘色彩,更添药物之吉象。“沐浴”则要求生产辟瘟丹的药工事先必须自身洁净,以防污染药品。

  “真不二价”  在胡庆余堂营业大厅上方,悬挂着一块“真不二价”的金字大匾。传说在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药,以采药卖药为生。市场上别的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买主讨价喋喋不休。而韩康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他不许讨价还价,他说我的药就值这个价,叫“真不二价”,反过来读就是“价二不真”。胡雪岩引用“真不二价”,就是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

  再讲一个颇有经营创意的“活鹿广告”,胡庆余堂制作全鹿丸时,要叫伙计穿着号衣抬着活鹿,扛着写有“本堂谨择X月X日黄道良辰虔诚修合大补全鹿丸,胡庆余堂雪记主人启”的广告牌,敲锣打鼓游街一圈,然后回来当众宰杀,以示货真无诈。此广告牌现存于中药博物馆内。

“乐行善事”胡庆余堂品牌的延伸

  在胡雪岩经营胡庆余堂的十年中,面对着晚清社会动荡不安、草菅人命的惨景,他怀抱着一颗“济世惠民”的良知,将胡庆余堂历年积攒的利润,悉数资助公益事业,由于他的善举,在江浙一带赢得了响当当的“胡大善人”名声。他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钱。”。胡雪岩的乐善好施是有口皆碑的,至今杭城还流传着许多颇为动人的故事。

  “钱江义渡”  当年,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绍兴、金华等上八府一带百姓进入杭州城都要从萧山乘小船过江,到望江门上岸,江上风浪大,容易出险。胡雪岩独资捐助白银十万两建造码头,打造数艘方头平底大船,开设钱江义渡,免费为过江行人摆渡,义渡兴办十八年来,钱江两岸未发生有覆舟死亡事件,胡雪岩这一善举深得人心,后人立碑为记。

  “开仓济世”  胡庆余堂创建后的一年,江南一带旱涝交替,瘟疫爆发,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急公好义,就地广邀江浙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等名药,在杭州的水陆码头,派出数支身穿胡庆余堂号衣的队伍,他们一面大声喊着胡庆余堂的店号,一面向上岸或下车的市民奉送辟瘟丹、痧药等“太平药”,由于索取者众多,胡庆余堂决定“开仓济世”,倾其所存有效药物一律分送给遇难民众,当库房清空时,胡雪岩再下令:紧急赶制不得有误。以致瘟疫平息后,每年春夏之交的流行季节,各地索药者仍络绎不绝,历时达十年之久。 


政府评价

  胡庆余堂是一家“百年老店”,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几代药工的薪火传承下,胡庆余堂始终不忘“戒欺”祖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对胡庆余堂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1987年,为了保护古建筑的文化遗存,胡庆余堂制药工厂外迁,并投入巨资,在建筑群内创办了我国首家国家级的中药博物馆。

  1988年,胡庆余堂古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浙江省、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建行、李瑞环、李岚清等先后亲临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并挥毫题词,殷情勉励。

  2002年“胡庆余堂”上榜中国驰名商标。

  2003年“胡庆余堂”认定为浙江省首届知名商号。

  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同年,国家商务部开展“实施振兴中华老字号工程”,经过重新认定,胡庆余堂荣获全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授牌仪式在首都北京饭店隆重举行,胡庆余堂冯根生董事长代表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和胡庆余堂作了“弘扬国药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演讲并上台接牌。

  今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首届杭商大会,以冯根生为代表的20名企业家荣获“品质杭商”称号,胡庆余堂国药号等10家企业被评为“金牌老字号”。


社会评价

◆1996年、浙瑞会计师事务所评估“胡庆余堂”商标无形资产为2.14亿元。

◆2006年、胡庆余堂品牌被中国品牌研究院列为“2006中华老字号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4.52亿元。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标志性品牌之一。

◆著名演员刘松仁主演的台湾电视剧《八月桂花香》

◆著名演员陈道明主演23集电视连续剧《胡雪岩》

◆著名演员巍子主演40集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胡雪岩》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荣登中央电视台主讲《胡雪岩启示》

◆台湾版高阳著长篇历史小说《胡雪岩》

◆关于胡雪岩和胡庆余堂的论著和小说多达50余种


  老字号企业由于历史的沉淀,往往会折射出一轮历史的光泽,如果老字号仍穿着这双历史的老鞋,沿着预期的路子走,就会为老所累、停滞不前,因为,我国几乎所有的老字号企业都诞生在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商业环境中,它的企业机制和运行模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因子,如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仍穿老鞋走老路,就会被市场淘汰。要振兴老字号,说到底就是继承和发扬的问题,继承就是延续老字号企业的文脉,穿老字号品牌的老鞋,发扬就是走市场经济的新路。

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构,是老字号的发展之源

  胡庆余堂初创期是前店后场的作坊性企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企业升格为工厂,面对市场经济,必须走新机制和新技术的路子。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于1999年改制为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开启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新机制,颠覆了老字号企业传统的“坐商”作风,使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单一企业的机构对资源共享和品牌开发带来制约,2007年,成立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是所有“胡庆余堂概念”企业中的母公司,公司主要是以资本运作、实业投资为己任,还肩负起胡庆余堂商号、商标、品牌及企业文化的开发运作、胡庆余堂各类资源的整合等任务。

  不搞多元化要走专业化,不搞同质产品扩张要走产业链路线,是老字号企业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

  当今,在胡庆余堂集团公司的旗下,主要拥有胡庆余堂投资公司(资本运作)、胡庆余堂药业公司(制药工业)、胡庆余堂国药号(商业连锁)、生物公司(生物制剂)、天然药物公司(中药饮片)、参茸公司(保健品批发)、医技公司(医疗器械)、中医门诊部(医疗机构)、中药博物馆(文化产业)、保健发展中心、庆余旅行社和药膳厅(中药旅游)、药材种植基地(桐庐)(金华)及浙江省中药现代化研究发展中心和浙江省天然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二个省级研发机构。

  胡庆余堂完成了从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生产、商业零售批发、医疗门诊、科研开发以至中药旅游等为主业的中药产业链的建设。

建立品牌保护体系,是老字号的立足之本

  一个企业品牌涵盖企业的字号、商标、技术专利和由品牌延伸的企业文化等。企业品牌系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商标在企业品牌中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以商标为中心的品牌保护体系,是老字号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立足之本。

  胡庆余堂早在五十年代就注册了“古医”商标,作为药品专用。老字号企业多是以字号扬名的,以字号作为产品商标注册,不失为一计良策。八十年代起,将“胡庆余堂”字号作为产品商标注册,字号和商标的一体,加大了品牌的融合度和美誉度。目前,胡庆余堂等商标在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已注册近60件,并在欧美及东南亚30多个国家注册。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有胡庆余堂字号的药店、重庆有庆余堂字号的药厂,通过协商和仲裁未有结果,外地仍可保留同名字号的使用。

  2002年,胡庆余堂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商标打假和商标纠纷起到了政策性的保护作用。

  河北廊坊有一家注册了近五年的胡庆余堂化工有限公司,近期由于司法介于,对方企业撤销了原胡庆余堂的字号,并付出了一定的赔偿。

  2003年,胡庆余堂在商标第三类(化妆品类)上申请注册,却被广州一位自然人以“胡庆馀堂”申请在先,驳回申请。我公司提出关于驳回复审的申请,国家商标局裁定未构成类似商标,并将对方申请的“胡庆馀堂”商标予以公告,目前我公司正在抓紧办理异议复审。

传承技艺,是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老字号企业往往拥有自身独门的传统手工技艺,师徒相授,薪火相传,成为老字号企业的生存本线,在工业化冲击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许多手工技艺面临濒危状态,传承技艺,是老字号企业不可绕过的门槛。

  胡庆余堂国药号,是一家以中医门诊、现场配方为特色的传统药号,大量的中药饮片需要自制加工,中药饮片十分注重炮制技艺,而炮制恰是中药工艺之精华所在。国药号改制为股份制时,仅有60多名员工,2名技师。经过七八年的发展,现有员工300多名,技师已达32名,杭州市医药行业共有技师100名左右,胡庆余堂国药号三分天下有其一。更为可喜是,国药号32名技师中,不到30岁的技师达到21名,占66%。胡庆余堂依靠自己的师资力量,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使传统的中药技艺后继有人。近几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药技师操作比武中,前几名几乎被国药号包揽。公司现有全国技术能手一名,全国中药调剂员技能竞赛优秀选手一名,两名杭州市职业技术带头人,两名获得市总工会授予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胡庆余堂国药号现拥有连锁店30余家,3个中医门诊部,坐落于清河坊历史古街的营业大厅,其单店的年销售额就过了亿元。


  老字号企业是个商业性的感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文化成果,如何将老字号自身形成的企业文化,被社会认同而加以保护,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换句话说,老字号企业要在自身的经营活动中,淡化功利,像做文化产品一样的来做自身的企业。再反过来思考,有文化支撑的产品,有文化底蕴的企业,往往是市场的佼佼者。

说一段拆迁的历史

  杭州为七大古都之一,自古钱塘繁华,特别是南宋建都以后,在杭州清河坊一带商贾云集,是杭州市老字号的聚集地。纵观清河坊历史街区形成的轨迹,有一个不可小觑的致因,就是因为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及早建成。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清河坊老街也面临拆迁重建,幸而沿街的胡庆余堂古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庆余堂犹如一根坐标巍然而立,因它的保护性的存在,周边的一些老建筑和老字号得以延续,因而救活了一条街。

  老字号企业的前身大多是商业型企业,在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拥有众多店铺,形成了一个个历史符号。所以振兴老字号工程,不光是经济政策上的支持,要在城市化改造进程中善待老店铺,保留其建筑原貌,就是保留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之根。

讲一个国难的故事

  2003年春夏之交,杭州市发现3例“非典”病例,市民争抢抗“非典”药品,胡庆余堂门前人山人海。听到此消息后,出差在外的冯根生董事长星夜返回。胡庆余堂国药号经理向他汇报,防“非典”的中药一天出售3万余贴,一贴就要亏2元多,其中急需的金银花、野菊花等进价飙升,原20元1公斤的金银花已涨到280元,如果不涨价,药店恐撑不下去了。冯根生思虑再三,当场向市民作出保证:哪怕原料涨100倍,也绝不提价一分钱。冯根生说,清朝晚期江浙一带曾流行一场瘟疫,胡庆余堂老板胡雪岩尚能开仓放药,救百姓于水火,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急国家之急,忧民众之忧。他下令集团下属各公司,不惜一切代价生产抗“非典”药品,一律让利出售,亏损由企业承担。由于这句话,胡庆余堂亏损了50万。2003年4月26日,《人民政协报》头版刊登署名文章─《向冯根生致敬》。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收藏;当一个老字号企业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她所寓意的不仅是昔日的辉煌,更是一份文化的沉淀和经典的收藏。